顶格是什么意思,利簋铭前十烺、于一句、唐兰

谈利簋铭前十四字(一句)的认字【问】社会上有许多人没有“象牙塔”的概念,而把“象牙塔”当做了茶馆,甚至当做了公共厕所——谁都可以进去拉屎拉尿。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利簋铭的认字方面。“认字”是一种古文字基本功,也是研究古代铭文的最基本的学术

利簋铭前十四字(一句)的认字

【问】社会上有许多人没有“象牙塔”的概念,而把“象牙塔”当做了茶馆,甚至当做了公共厕所——谁都可以进去拉屎拉尿。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利簋铭的认字方面。“认字”是一种古文字基本功,也是研究古代铭文的最基本的学术门槛,学者们对于利簋铭的分歧,一般都在标点断句上,鲜见对于单字的认识有分歧。可是,竟然有人提出:你们都是睁眼瞎,利簋铭第一个字“珷”明明在新华字典上可以查到,它的读音是“武”,可是砖家们却把它读成“武王”,真是瞎了眼!又有人说:利簋铭里面根本没有“岁”字!砖家们读成“岁”的那个字是“歌”字,所以“武王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就是“武王征商,惟甲子,朝歌…”!另外有人说,利簋铭“武王征商隹甲子朝”是“武王征商隹,甲子朝”,“商隹”是指殷商的陪都朝歌……。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听说你花费过很多年时间学习和研究甲骨文字,那我们也请你来逐字逐词解释利簋铭,希望能看到一个比较正规的利簋铭认字结果。

【答】好的。首先我要指出: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千万不要拿甲金文字不当一回事,拿古文字专家不当一回事!“象牙塔”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实,不会因为你小看它,它就不存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以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为首的200位高级职称参与者都不是冒牌货,相反,他们都是受到政府教育部门严肃认定的历史考古方面的正牌学者。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引用的利簋铭认字、标点断句和解读结果是来自古文字古文献权威专家张政烺。张氏原来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后来在北大历史系当教授,最后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当研究员。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国家领导人要查询一个历史典故,或者要咨询一个历史名词的出处,中国社科院领导都是把任务直接交给张政烺去完成的,可见得张政烺的学术资历与水平可不是一般般的,国家领导人哪能随便找个人糊弄一下?所以,1976年,利簋铭一出土,就被第一时间送交张政烺去认字、标点、解释。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官方认定的从张政烺那里来的“岁”字,哪里会是一个错认?还需要民科一拍脑袋说我纠正了权威学者的错误,我认出来了,它不是“岁”字,而是“歌”字?在我青年时代一遍一遍翻阅《甲骨文编》和《甲骨文大字典》的时候,这个甲骨文岁字那是看了不知有多少遍了,熟透了,我根本不需要看张政烺是怎么认字怎么识字的,我当然同意利簋铭“朝”字后面、“鼎”字前面的那个字是“岁”字!利簋铭就作于商朝末年甲骨文时代,所以它里面的字体还是甲骨文字体,对我来说还是很容易辨认的。所以说,像张政烺、于省吾唐兰这样一些老资格古文字专家、权威,他们都说那个字是“岁”字,那么它必定是“岁”字,不会搞错!

下面,我就来逐字逐词对利簋铭前14字“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进行认字、认词和解释。

1.珷:此字是“武王”二字合写。西周金文中多次见到作铭者把“文王”合写为“玟”,把“武王”合写为“珷”。作铭者这样写法是相当于后世王朝公文中把帝王名号“顶格”的写法,这是一种敬语格式,用以表示对大人物的尊崇。

2.征:征伐的征指“兼并行动”(而伐指杀人)。“武王征某”是指武王出兵去兼并(吞并)某敌对国家的土地和人民。“武王征商”

的结果就是“有商”。所以,“征商”与“有商”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3.商:指殷商。BC1300盘庚迁殷之后才有了“殷商”这个说法。“商”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上辛下丙,辛代表“树威”,“丙”代表“立基/奠基”。“商”字本义指今河南商丘这个地点,商族始祖契就是在此地受封建国。后来商汤就是在此出兵西去,攻打夏桀。“殷”本来不是地名,而是形容词,意思是“更加”。所以,“殷切”就是用刀更加深切;“殷红”就是“更红”(深红);“殷富”就是“更富”。“殷商”指“更加巩固的商朝”。《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意思就是:春分日中午,用圭表测量日影;春分日黄昏,用仪器观测鸟星中天,这样地用双重观测手段保证春分日的准确测定。当然,后来,“殷”字从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指商朝。所以司马迁写有《殷本纪》。

4.隹:此字作为实词讲是“聚焦”、“会聚视线”的意思,即“隹”的甲骨文字形体是“尖嘴鸟”,吃东西时,尖嘴鸟双目视线就聚焦于嘴尖。隹字在甲骨文、金文中也多用为语气词(虚词),而转写为“惟”、“唯”,翻译成英文是“only”。但利簋铭的“隹”字应当作为特例理解,把它看成是尚未转化为虚词的实词,相应的英语翻译词是“onely”。

5.甲子:所有研究利簋铭的人,除了都按习惯思维把“隹”理解为虚词,还进一步按习惯思维把“甲子”简单地认定为“同传世文献记载相同”!只有我一个人是认定:这个“甲子”是指克商年一年六个甲子日中的第一个(我特称之为“元甲子”、“头甲子”)。有了我这个认识之后,才不会再犯美国汉学家班大为犯过的那个错误了:他先认定克商年月日是BC1046.1.20(“1.20”是元甲子);后来又把克商年月日“修正”为BC1046.3.21(“3.21”是“二甲子”)。就是这样,由于没有辨认出来利簋铭的“甲子”是指“元甲子”,而不是指“二甲子”、“三甲子”

……“六甲子”,那么班大为就此与正确的克商年月日结论失之交臂了!

我把利簋铭“甲子”认定为“元甲子”的理由是基于“新王朝新开端”,“新开端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周王朝开元时间是一年的第一日(冬至)+一月的第一日(初一)+一年六轮甲子的第一日(甲子日)”,而“一年六轮甲子的第一日”就是“元甲子”。

互联网上有民科的声音说利簋铭的“甲子”是指“甲子年”。这样的认识当然是错误的——理由就是:社会上的贩夫走卒千万不要插嘴象牙塔里面的事!

6.朝:朝的同义字词是:晨、早、旦、夙、黎明、昧爽……。但是,在“甲子”后面,只能使用“朝”字!因为“朝”字可以一语双关——既指“morning”,又指“dynadty”。于是“甲子朝”既可以指“甲子朝新日东升”天象,也可以指“甲子朝新君武王像太阳升起那样君临天下”这样一个人间事件。

利簋铭作者在前面写了“武王征商隹甲子朝”之后,在最后用“夙有商”的“有商”呼应前面的“征商”,用“夙”呼应前面的“朝”,表明:①“夙”是指“甲子朝”(而非如张政烺所说指“乙丑朝”);②14个文字,竟然连用两个同义字(朝、夙),这是强调“甲子朝”所代表的意象——武王像朝日东升那样在甲子日早晨刚一开始两军短兵相接时就成功地实现“君临天下”!其背后的原因是纣师“前徒倒戈”——这一戏剧性的倒戈行为反映的是天下人心的向背!

因为“隹”字已经被特殊地确定为实词性质,其意思是“聚焦”,那么这就直接造成“朝”字后面使用句号断开(注意:张政烺、夏商周断代工程官方、唐兰、高明等人全部使用逗号)。

而“朝”字后面使用句号的结果,必然就是:“岁鼎克闻”四字成为单独一段,需要单独理解、标点和解释。张政烺因为按习惯性思维把“隹”转写为“惟”,理解为语气词,那么“朝”字后面就只能使用逗号,于是他进一步犯错——把“岁鼎”单独用逗号点断之后,他把“克闻夙有商”写成“克昏夙有商”,且把“昏夙”定义为“天黑”,于是就有了“直到天黑才占了商都”的理解和翻译。

7.岁:此字确实是“岁”,意为Jupiter & year。它绝不是“歌”字。凡是说此字为“歌”的人都是象牙塔外某个茶馆里面喝茶聊天的贩夫走卒,他们反正也是玩玩说说的,并不用为国家民族负责任,所以说错了可以不当一回事。但是,许许多多正经学者,虽然没有认错此字(如唐兰),但他们因为没有看清利簋铭作者右史利是一个像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那样的文理兼通的大学者,不知道他(右史利)是肩负为牧野之战预报天象预告岁星动向的武王顾问,所以他回忆牧野之战的文字会有天文学星占学方面的内容,于是(唐兰)他们就把利簋铭当做一篇纯文学作品看待,所以就被“岁”字搞糊涂了,而全部呈现“脑子嗡嗡响”的状态,于是全都乱套了!例如唐兰想:既然是商周鼎革,武王战纣王,其目的是要夺取九鼎,那么“岁鼎”之“岁”当变读为“越”(杀人越货的越),于是“岁鼎”就是“越鼎”!唐兰作为纯文科生,在天文数理问题紧逼之下就乱了方寸,他虽然认得“岁”字,但他变读“岁”为“越”的行径,与民科们指“岁”为“歌”的行径如出一辙,均属土匪行径!我这里要赞扬的是李学勤先生,他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很负责任地指出:右史利作为跟随武王左右的太史令,他肩负观察星象、报告岁星动态的责任。所以,李学勤同意于省吾、张政烺的意见,认为“岁鼎”之“岁”是指岁星(Jupiter)。但李学勤与张政烺不同之处在于:李学勤认为“岁鼎”是指岁星小周天运动的一个高潮——“岁星中天”;而张政烺则认为“岁鼎”就是“岁当”,“岁当”则指“岁星正当鹑火之次”。实际上,张政烺、李学勤各对了一半,把他俩的意见相加才是正确的:“岁鼎”既指“岁星小周天运动中的中天”,又指“岁星大周天运动中的岁在鹑火”。

8.鼎:“鼎”就是和“利簋”配套的“利鼎”!西周鼎簋配套使用的规矩是:天子九鼎八簋……。鼎字既指岁星小周天运动高点——“中天”,又指岁星大周天运动的“鹑火”之位(鹑火之位就是火位,鼎就火位才有开国宴会炊鼎烹肉)。所以,“鼎”字不能变读为“贞”、“当”,或变读为其他形形色色的字!“变读”、“音转”、“假借”,那都是清代杭州学者章太炎(章炳麟)乱搞学术造的孽!

我和许多别人一样,在“鼎”字后面用逗号点断。

9.克:克本义指“中和”(动词)。如“水火相克,中和平衡”。在利簋铭中,“克”指“周师克服商师”、“周克商”。《山海经?大荒西经》:“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左传?昭公十五年》:“阙巩之甲,武王所以克商也。”

几乎在所有研究利簋铭的人中,只有我一个人是单独把“克”字拎出来,在它后面用逗号点断。这样小的划分单位,别人是没有的。

10.闻:张政烺读为“昏”,李学勤读为“闻”。我跟从李学勤,读为“闻”。并同意李学勤对“闻”字的解释:“报告”。

我也是几乎所有研究利簋铭的人中唯一的一个人把“闻”字单独拎出来,在它后面用句号断开。

也就是:对于“岁鼎克闻”四字,我标点成“岁鼎,克,闻。”

这样的标点断句的背后,是大量的天文数理知识,和四套天文数理模型在作支撑(支撑这样的标点断句):①对牧野一日作战进程按时间线建模为F(T)=甲子日子时【岁鼎】,甲子日卯时【克】商,甲子日酉时纣王死讯传【闻】四方。②“日界模型”。③岁星运动模型。④“岁次定义模型”。这四个模型的存在,决定了“岁鼎克闻”的标点断句和解读。这是利簋铭解读最困难的地方。中国天文考古群体也对此四字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天文数理建模能力很差,虽然他们并不缺乏天文数理知识。

“闻”的意思就是:在甲子日早晨卯时克商之后,到了甲子日酉时,纣王死讯已经传闻四方(即“闻”字起到了“全社会公证商朝灭亡的事实”的作用)。

至于早晨克商,为什么纣王要拖12个小时到黄昏才自杀?那是因为武王是按照身边学者安排好的时间表行事的:早晨克商,那么朝日=武王;黄昏纣死,那么落日=纣王。这个时间表是按照太阳的行程所寓有的意象(朝日=武王,落日=纣王)而设计、安排和实施的。

11.夙:早也。朝也。旦也。“夙”是对前面“甲子朝”的“朝”字的呼应,是一种同义反复,用于强调“武王像朝日升起那样于甲子日早晨开始君临天下”的“意境”!所以,这个“夙”是指“甲子夙”,而不是如张政烺那样说的指“乙丑夙”!张政烺如此指鹿为马,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读懂利簋铭!

12.有:利簋铭原文此字作“又”(=手)。“又”在此可以合理地视为“有”字的简写。实际上,“有”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上面为“又”(手),下面为“肉”,意思是“持肉公示”(这里,“肉”指肉体,转义指“实体”)。所以,“有”字的本义就是“实际存在”。例如“有熊氏”、“有虞氏”、“有莘氏”都是指实体尚存的部族,而不是指早已不存在(早已灭族)的部族。

13.商:指商国(商朝首都)。

以上的三字“夙”、“有”、“商”构成三字短句,相当于新闻报道的“结语”,意思是说“甲子日一大早就占领了商都”(也就是因为“前徒倒戈”的缘故),这也是叙述“武王征商”的军事成果——“有商”。

这里再一次给出我的利簋铭第一句(14字)的标点断句结果:【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nshangmeitousu@homevips.uu.me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2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