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格酒吧一般卖多少钱,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本文共分为以下三大结构:一、个体的弱点从两个方面展示人性的弱点是如何成为消费主义的温床,二、群体的裹挟主要从群体依赖的角度展示商家是如何通过虚假的身份感让你陷入消费陷阱。三、商家的轨迹揭示了五个商家惯用的轨迹,

本文共分为以下三大结构:

一、个体的弱点

从两个方面展示人性的弱点是如何成为消费主义的温床,

二、群体的裹挟

主要从群体依赖的角度展示商家是如何通过虚假的身份感让你陷入消费陷阱。

三、商家的轨迹

揭示了五个商家惯用的轨迹,是如何使你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干瘪的。

第一部分个体的弱点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但是支配我们决策的只有两样东西——恐惧和希望。

我们所有的情感都依附于此,某些时候他们也会成为弱点,将你我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漩涡。

我们先说恐惧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说疾病,衰老,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很多商商家就是利用这点达到营销的目的。

影片中请到英国公司产品部前任经理,这家公司以生产保洁用品而著名。

这名经理揭露了行业的一个潜规则: 香皂及清洁剂只要加上抗菌两个字就特别好卖,而且价格还能提高不少,

但是那些有抗菌功能的清洁用品真的就有特别的抗阴效果吗?

通过实验证明,他们和普通清洁用品根本没区别,所谓的抗菌只是个文字游戏罢了。

这就是商家利用人类对细菌的恐惧。玩了一个小把戏。

与恐惧相关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商业模式就是越野车——SUV的崛起。

通用汽车为了提高销量,曾邀请心理学家拉贝尔博士去做咨询。

博士给出的建议是汽车的外观一定要帮驾驶者克服恐惧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车更霸气,更强壮,于是一台台外观坚实。风格硬朗的越野车出现了。

这些车及受驾驶者爱戴,尤其是911事件后,越野车的销量井喷式爆发,汽车厂家因此赚的盆满钵满。

大众源于恐惧,感性的认为越野车很安全。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其实越野车的危险系数更高,它翻车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而大概60%的SUV死亡事故都是因为翻车。当然这些数据一般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因为SUV在汽车产业中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在中国利用人们恐惧心理做生意的势力也随处可见。以营养品最胜,因为谁都害怕衰老。谁都恐惧病痛,于是这个白金,那个黄金,这种药酒,那种口服液风靡起来,而且这些商家与各方的关系盘根错节。

实力强大到可思议,倘若哪个商家轰然倒下,小媒体人才敢上去踩上两脚,否则就把你从大力水手变成光头强,着实让人有点恐惧

我们再来说希望

一女孩儿去健身房办卡,对方一直劝他买私教课,她一撩头发说不了,好不容易换个健身房,我怕又忍不住和教练打扑克。

前台好多人听的一愣,从此虽然她没买课,但每次去健身,都有好几个教练在旁争相指导,这当然是个我编的故事,不过却说明了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驱动你付出精力和金钱。

商家深安此道。

利用希望赚钱的生意也层出不穷。

无论是减肥产品还是知识付费,都在给你创造一种把自己变好的希望,不过当下利用希望赚钱最好的生意莫过于儿童市场。

中年人对自己节俭很正常,如果对孩子节俭就很不正常了。

只要负担得起,再贵的学习班,兴趣班,家长也情愿报名,在商家的诱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朗朗或者是爱斯坦朗朗。

花了大钱能不能成才不好说顶多损失点钱但是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出售劣质儿童保健品,就显得恶不赦了。

他们会用各种数据,各种案例说服家长。补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各种软糖、滴剂铺天盖地,其实正常儿童根本不需要补充营养品,如果补充过量反而会中毒。

小熊软糖是很多家庭的必备,可以补充儿童维生素D,又好吃,家长孩子都超爱,但是2015年12月,佛山药监局发现这款小熊糖的维生素D含量比包装上多四倍,长期服用容易中毒。

这是补身体的。

还有补脑的。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给一款叫做——脑清新的保健品打广告,说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以及学习成绩,还可以考上名校。

可实际效果根本不像广告吹嘘的那样,具很多服用过的学生反应,根本没啥效果,还会拉肚子,睡不着。

脑清新客服的反馈却是,一个疗程不够,建议再买一个疗程,后来这事还上了电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个朋友告诉我,其实国家根本就没有批准过提高智商的保健品,这些说法都是编造出来的,而这背后都是专业团队运作的。

创造一个品牌,捧红,拼命吸金,出现问题曝光,立即消失,过段时间再换个名字,如法炮制。

每次家长们还都接招,所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都是在为自己的爱心买单。

生而为人,恐惧和希望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商家们对此已经研究颇深,他们精心营造环境,潜心把握你的痛点和痒点,用形象,文字等符号予以暗示,让你在无意识中就犯。

第二部分群体的裹挟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

无穷大。

群体不但赋予个体安全感,更能为个体营造一种身份认同,这让我们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否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

通过一个人对群体的认可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喜欢并且希望加入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迎合。

另一种是你讨厌并极力回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排斥。

商家们很明白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匹配了各种骚操作。

先来说群体迎合

《迷恋》一书的作者是沙利霍格斯黑德,他是美国广告营销界神一样的人物。

在迷恋中他提到野格酒的营销手法,野格酒被誉为最难喝的酒,简直就是止咳糖浆加机油的味道,然而如此难喝的酒在美国却非常风靡。

我喝过,确实难喝到不可描述,野格酒原产于德国,主要是狩猎区寒所用。

1985年,格尼弗兰克把这款酒引进到美国,但是由于这酒太难喝,所以销量很差。

不仅如此,一份报纸刊登了一篇短文,抨击这款酒,说不但味道恐怖,可能还含有一些违禁药物。

按说,德尼弗兰克应该去告对方诽谤才对,但是他思考了一会儿,决定让手下去把这个报纸复印上千份,分别贴在各个大学附近的酒吧,结果奇迹发生了,野格酒开始在大学生之间疯传起来。

是因为大家突然爱上这款酒的口味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恐怖的味道,再加上神秘的配方,机油一样的颜色,商标上的鹿头?十字架,赋予这款酒一种反叛感。

试想一下,在酒吧,几个男生,大家都端着一杯野格酒,而你却拿着一杯香槟,你一定会被众人取笑,因为你不够爷们,你只是个乖乖仔,你不是一个挑战世俗的年轻人,你当然不希望被打上这种标签,你更不希望被孤立,于是你也拿起野格酒一饮而进,

此时你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想加入的这个群体,你也就得到了身份认同,你看这就是身份感的模仿。

你对商品的喜恶,已经不再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对你的评价。

你可能会嘲笑这些年轻人的盲从,可是你真的就能,置身事外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即使公司没有规定你为什么不穿着棉绸睡衣去上班。

鲍德里亚在其经典作品《消费社会》中有一个怂人听闻的观点,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比如你是一名职场女性白领。

可以自由选择发型,包包,服装以及各种化妆品,护肤品,但是你没权利选择你妈妈年轻时穿的花裙子,因为大家都会告诉你这东西过时了,你若执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体的白眼和排斥。

你甚至丧失了不化妆,不洗头,不洗澡的权利,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欢的群体,你必须要用相应的消费品来响应。

商家也会创造各种具有身份感的产品来套牢你,抢到苹果,你似乎就成为小资青年中的一员。

拥有高档aj,你就是年轻朋克,带上一块万国,你就是精英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通行证。

只是为了让你满足某种身份的想象。

我们再来看看何为群体排斥。

乔纳伯杰在《传染》中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叫《泽西海岸》,记录了一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影片大火。

里面的人物也都出了名,成为了网红。

其中一名女主角叫妮可,一天早上他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古驰高档手包,妮可幸福到晕,却不知道是谁送给她的。

难不成是古驰想请她做代言或者是粉丝送的?

都不是。

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古驰包是古驰的竞争对手送的,也就是说古驰的竞争对手希望尼克背古驰的包,这是什么逻辑呢?

原来《泽西海岸《》中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底层有色人种——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大家当做笑话一样看。

这个真人秀在剧中的妮可,有点芙蓉姐姐的感觉,古时的竞争对手觉得只要妮可背着古驰包出现在众人面前,你投入他们的怀抱,

据说古驰品牌负责人得知此事后,吓的菊花一紧,赶紧出高价,从妮可手里把这个包买了回来,不得不说商家的套路实在是深。

这就是对群体排斥心理的应用。

人们不愿意让自己所在群体被玷污,更不希望被归为自己厌恶的群体。

商家很会利用这个心理,而且往往让你察觉不到。

美国一位博主——娃儿,背着一个仿冒的古驰包去古驰专卖店逛,差点被店员赶出来,为了维护尊严,他便买了一个古驰包,她说自己不想被对方看成是低层次的人。

如果你去一些奢侈店,应该也会发现店员几乎很冷漠,这很正常,这可能就是他们惯用的套路。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在高档用品商店中,店员适当的傲慢可以提高销量,因为顾客此时会更容易通过购买行为,来证明自己能承担得起这个商品。

按中国人的逻辑,就是更想证明对方是狗眼看人低,自己不是店员认为的穷逼。

你看要面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

是的,有时我们花钱就是想去掉某个标签。

我的一位朋友前段时间参加某知名平台的线下大学,那个平台打出的口号是拒绝屌丝,号称来参加的同学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因此价格不菲。

那哥们去后很丧气,说小组的同学不是卖理财产品的,就是卖保险的。这不是屌丝又是什么?

我没好意思说透,因为这哥们是个工业品销售,他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个屌丝。

你看多魔幻,谁都不觉得自己是屌丝,可是又觉得对方是屌丝。

商家对此却很通透,只要你给钱,你就不是屌丝。

你若再加点钱,他管你叫精英爷爷都行。

最重要要的部分——商家的轨迹。

电影战争之王的开头:尼古拉斯凯奇站在战争的废墟中,感慨的说:你们知道吗?

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一人配有枪支,转过身,凯奇继续说好了,问题来了,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东西卖给剩下的11个人?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不二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揭示商家的一些惯用伎俩。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润物细细无声中把你的钱包变得越来越瘦,把他们的账户变成天文数字。

第一创造需求。

二战后英国电视上突然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一则广告:一个美少女在网球场上不停有男人过来搭讪,然而还没说两句话,男人们变眉头紧皱的离开了少女一脸茫然,最后广告中出现了李世德林漱口水的广告。

这个广告在营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以我的

需求,

而这个广告告诉大家,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而且他也确实创造了一个概念——口臭。

是的。

这个概念是李施德林硬生生创造出来的,在这之前口气只是身体机能的正常反应,没人觉得是个问题。

但李世德林却告诉你,有一个无声的社交杀手一直就在你身边。

李施德林的前身是一种手术消毒液,开发漱口水,当初只是为了口腔清洁。结果产品卖不出去,当营销人员想出口臭这个大杀器后,只用了七年,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营销额就从11万美元激增到800万美元,直到现在李施德林都是漱口水的一个,

几乎与李世德林发进的同一时期,

戴比尔斯公司一直为自己钻石销量的停滞不前而苦恼。

直到他们顿悟,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的。

1946年戴比尔斯集团买下了125份报纸的版面。

大肆宣传钻石与爱情婚姻的关系,不仅如此,戴比尔斯还斥巨资买通电影公司把钻石巧妙的安插进电影里,所以直到现在但凡电影电视中的求婚,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单膝跪地,殷勤的望向他的心上人,手中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是闪闪的钻戒。

是的,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仅仅是营销。

通过这种塑造钻石和婚姻成为你心目中想象的共同体。

戴比尔斯为了配合这种感觉,还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口号:安德is forever一枚钻石代表永远,

90年代初,戴比尔斯准备加大力度开发中国市场,但是diamond is forever如何翻译让他们头疼。最后他们决定有奖征集,

1993年一位有才的大学老师翻译的一句话被选用——钻石恒永久,一颗永流传。

钻石眼前一

潜移默化的植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成为美好婚姻的代名词。

如果你是一名单身狗,准备结婚,送钻戒一定是个必要选项。

倘若你不非要问未婚妻为什么一定要送那么贵的钻戒?

她一定会怒不可遏的回答你什么?

为什么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你看多奇妙,本来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通过一番操作竟然变得不可取代,且不容置疑。

其实钻石、漱口水仅仅是商家创造需求的两个范本。你可以盘点一下我们身边到底围绕了多少没有意义的商品,他们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你的面前,却又让你觉得不可或缺。

商品的编造故事。

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当然我不仅为之流泪,还要为之买单。

保罗科尼特是美国还之宝最早的创作团队成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玩具,六辆汽车和六架飞机,和一般玩具。

不同的是,这些汽车和飞机可以变成机器人,然而产品并没有那么畅销。

一次保罗科尼特和一个同事出差,三个小时的车程中,他们想到可以编一个故事来提升销量。

于是汽车人,霸天虎11跳了出来,变形金刚的故事也由此诞生。

是的。变形金刚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广告,只为了让产品更畅销。

令保罗科尼特没想到的是,变形金刚的故事竟然这么吸金,2018年变形金刚的玩具收入超过30亿美元。

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香奈儿也是讲故事的高手。

香奈儿的创始人gabrielle coco Chanel女士拥有。

华当哥女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的情妇,后来他又爱上这位富翁的朋友,并为他终身未嫁。

出身卑微的coco Chanel在上层社会打拼。

因为打扮不够时尚,受到排挤和白眼,于是高考佘内决定自己创造时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coco Chanel的创业故事分为12章,在其官网上以视频的形式播放。

这种自由,倔强,挑战世俗的风格,自然受到新女性的喜爱,于是在迷恋qqchanel故事的同时,也投射到Chanel的产品中。

后来香奈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资了一部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还请来了天使爱美丽的主角抱戴丽塔图来扮演coco Chanel。

可以说香奈儿运用故事来营销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而且确实无比成功。

用创始人的故事来增加品牌影响力,在商界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你可以想想。

对应着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还有励志的故事,

除了讲人的故事,为产品讲故事更是常见,尤其是在奢侈品,高档酒类等领域。

一瓶82年的拉菲价格不菲,难道真是味道很好?

我们来看一个测试,心理学家richard wise man曾做过一个红酒评测,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类,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品酒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53%的品酒者能成功选择更贵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

品酒者的成绩只是略好于扔硬币。

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的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换言之,多数人都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你看贵的酒不见得就好喝。

那是更有营养吗?

懂点营养学的人知道,这一定是瞎扯,其实真相是

比银子买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已,

就像著名营销学家丹尼尔平克说的那样,其实很多商品的溢价就是在故事里。

请看下集

世界上最大的知识税之——劳力辩证

劳力辩证是个心理学名词,简单讲就是当你对某事或某人投入了精力和脑力,你也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评价。

500强企业通用磨坊公司拥有哈根达斯湾仔码头等多个知名品牌。

通用磨房公司有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

他们曾推出一款叫做贝蒂妙厨的蛋糕粉,配料是完全搭配好的,家庭主妇只要直接放入烤箱即可,然而销量极其惨淡。

于是通用磨房便找了一位心理学博士,博士想了想,说你们把配方中的鸡蛋粉取消,要求家庭主妇自己打鸡蛋进去。

虽然有点质疑,但通用磨坊还是照办,结果销售激增,供不应求。

他们请教博士,这是什么原因?

博士说原来傻瓜式的操作方法太简单了,那可是给家人的美食,这样会让家庭主妇有种负罪感。

让他们自己打个鸡蛋进去,他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对这个产品也就有了好感。

你看这就是劳力辩证在商界的应用。

有些难度是卖家刻意增加的,让你得到或使用这个产品时要付出一些代价,这看起来有点反常时,但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往往会有奇效。

前段时间,济宁市的某匡威门店,限购匡威的1970s款,消费者需要排队抽号,还要带着身份证,同时还必须穿着匡威的衣服和鞋子。

买个运动鞋搞这么高的难度,想必没什么人买吧!错。

大众竟然还趋之若鹜,排起了长龙。

这类事件,你应该已经见过不少。

前段时间,星巴克猫爪杯风靡一时,众人为抢得一个丢进了颜面,

优衣库事件也差不多是这个模式,一件联名款T恤,竟然引起很多人的哄抢,一些人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文章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抨击,要么说商家搞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要么说这些人不可理喻。

前半句说对了,商家确实是有意制造购物的难度,

但是有个问题,鞋子,衣服,杯子都不是必需品,你制造稀缺,我可以不中招,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显得如此愚昧,非要去凑那个热闹。

神经营销学家戴维刘易斯给出了答案,因为抢购成功会让人有种不可自拔的快感。

戴维刘易斯在伦敦某商场做过一个测试,那时是某游戏机的周年庆,商家推出大幅度限购优惠。

头一天晚上商场便排起了长龙,戴维刘易斯说服几个顾客,让他们带上测试设备,监控到他们的心率,皮肤电导率以及脑电波,当这几个人抢购成功后,刘易斯读取了数据,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生理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大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就如同服用了兴奋类药物一般。

抢到商品的一刹那,有种眩晕的快感,真是太美妙了,

同样是在伦敦,记者佩雷迪未接是商家的操控书,去采访了在iPhone手机门前排队等待新机型的发烧友,他们很多人都已经等待了两周以上,当问及新iPhone有什么特别之处时,几乎没人能准确答出,大概也就是说颜色不同,速度快捷。

但是当这些果粉终于得逞,拿到新机时,佩雷迪观察到他们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苹果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在其他果粉的欢呼中,那个等了15天的男孩儿高举手机,仿佛是在炫耀一个战利品。

可以预见,它处于一个怎样的高峰体验中。

这就是劳力辩证的作用。

苦等的15天,何德成的一刹那形成一种奇妙的因果联系,让人欲罢不能,也赋予了产品某种特殊的意义。所以你嘲笑那些抢购者的洋相百出,被人蛊惑。那是你不明白他们得到怎样的快感。

当然这种快感只是商家刻意制造的。

请看下集计划报废

世界上最大的智商税之计划报废。

我以前有台打印机,后来坏掉了,本着环保节约的精神,到厂家的维修点维修,可是被告知这款打印机已经停产,所以零件匹配不到,建议报废,再买台新的。

这摆明就是欺负消费者,我的倔强来了,表明必须要修,不给修就投诉到消协,维修点和厂家沟通了很久,终于决定修复,这台打印机只是零件比较贵,要199元,与此同时,维修点的师傅很负责任的告诉我,他们的新款打印机现在特价是219元,问我还要不要修。

这还修个锤子,我只好放弃环保计划,报废了就机,买了一台新的打印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这年头大到家具,小到电子产品,如果坏了维修成本特别高,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

关键是他们还都坏的特别是时候,往往刚刚过了保修期。

别以为这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是商家的另一个诡计——计划报废。

记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一份关于计划报废的秘密文件。

那是20世纪20年代,几家灯泡垄断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二战期间放置档案的地方被损毁,这份文件才能被公众看到。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几家公司联合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之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小时,签订协议后寿命缩短成1000小时。

这样大众购买灯泡的频次就会增加。

随着时代的变迁,灯泡公司的协议已经土崩瓦解,但是计划报废却成为商家们的惯用手法。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的主持人采访了柏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后者揭示了打印机行业的一个秘密——墨盒的计划报废。

每个墨盒有个技术功能,能记录一共打了多少页,每个墨盒还会设置一个页数上线,一旦到达这个数值,墨盒便会自动锁定,让你以为是没有墨水了。

然而这位教授及其朋友可以解码墨盒,让计数器重置,这样墨盒可以多用两到三次。

计划报废也是iPhone的惯用伎俩。

2004年,纽约青年凯西内斯塔特花费400美元买了一个iPod,可是一年半后,电池寿命到了极限,客服告诉他,电池已经过了保修期,如果想修就得花225美元。

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再买一个新iPod,愤怒的凯西内斯塔特,制作了一个视频来揭露iPhone的轨迹。

这个视频已经超过500万人浏览了。

我问过一个手机业内的人,他说这种做法很普遍,也很简单,手机中的芯片可以记录电池使用的次数和时间,过了保修期就可以使电池强者报废,而且芯片还可以检测电池是不是原装?

如果不是原装,芯片会快速消耗电池。于是你就不得不买原装电池了。

苹果更聪明的一点是它的机型是封闭式。

而且是独特的款式和螺丝,让你没办法打开进行自主维修,这样他们的计划报废才得以顺利进行。

两年前i,Phone爆出降速门事件。

随着新系统的更新,老iPhone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跟上节奏就要换新手机,这当然引起了民众的愤怒。iPhone出来解释,说这纯粹是技术问题。

今天你应该知道了,这也许就是计划报废的一部分。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的主持人说,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产品以最快速度消耗掉。

你可以盘点一下你手上的电子产品。他们是不是总以各种原因变得无法使用,而你又不得不买新的。

不仅是电子产品,你可以想想身边的物品,孩子的新玩具,根本玩不了几天。

家里的雨伞撑不过几场风雨,一支钢笔正在被一只只

签字笔取代。

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耐用品沦为快消品,他们不停的被报废,不停的推陈出新。

我们在创造越来越多垃圾的同时,也为商家创造了节节攀升的业绩。

请看下集,科技之恶。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到来,很多人注定无法逃避商家的魔咒,

魔咒一算法杀熟

媒体人 琢磨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事,他经常使用某打车软件约车去机场和车站,他助理也经常用这个软件,一次偶然的机会琢磨先生,发现同样的距离,助理打车的价格比自己低了不少,后来他问了身边很多朋友,发现这是个共性问题,越是经常使用这个软件的人价格越高。

其实这就是一种算法杀熟。

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因人而异,制定出不同价格的策略。

就如那个软件能算出你对他的依赖性高低,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价格。

因此给你的画像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高频消费者。

互联网公司就喜欢你这样的金主,于是自然匹配较高的价格。

当然关于算法杀熟,互联网公司打死也不会承认的,但有很多实锤证据,著名作家王小山曾发过一条微博,点名某著名旅游APP——某猪杀熟。

他这几年都在某猪上买机票,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机票竟然比别人贵很多。

算法杀熟的问题很多人在讨论。

其中一位商务人士晒出一张对照图,并讲了自己的故事:他常年在某知名旅游平台上订酒店,一次到了酒店,发现挂牌价竟比自己定的还便宜,他留了个心眼,回去后用老婆的手机去定,结果发现确实比自己定的便宜一些,而且老婆基本没怎么用过这个软件,那位商务人士有点伤心,他说2012年就注册了这个平台,频繁的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以及餐厅,他一直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没想到被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你看多么痛的领悟,所以千万别和商家谈忠诚,他们口里说着情怀,眼睛却瞄着你的口袋。

,因为这种方法让商家避免了大量的

魔咒二神经营销

神经营销,神经营销学诞生于2002年,由阿勒斯密斯教授提出,刚刚问世就马上得到商家的追捧。

因为这种方法让商家避免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只需要招几个人,让他们带上专门的头盔和眼罩,便可以测试出他们对产品的感受。

一个人的感受很难表达准确,但是你的眼神和心跳会出卖你,这一切都会被机器读取,所以在商业中已经广泛应用神经营销了。

以当下最流行的眼球追踪技术为例,商家可以通过仪器追踪你眼神聚焦顺序和强度,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测试海报如何制作才能让受众更喜爱,也可以设计出让人更有购买冲动的促销页面,还可以优化商品的摆放,吸引人的注意力,以及为游戏设计更为刺激的画面。

这一切都是为了用户最好的体验,当然也是为了让不经大脑,便把银子拱手上交,其实当下我们所看到的商品包装,产品外观,界面之所以如此精美,

包装产品外观,APP界面之所以如此精美,不仅是用心设计的结果,更多的是通过神经系统措施过的。

所以一个当代人活着真的难,你对抗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团队。

他们瞄准着我们的本能,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你很难不深陷其中。

魔咒三透支消费

行为经济学教授格拉赞普雷勒说,信用卡对商家是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消费者却是一个糟糕的发明。

因为人在付现金时会有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让你压抑消费行为,而信用卡则会把这种不适感降到最低。

为了证明信用卡会让人花销更多。格拉赞普雷勒做了一场实验,他组织了两场拍卖会,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是支付方式,第一场要求只能以现金方式支付,第二场可以用信用卡支付,结果表明第二场的拍卖价格比第一场高出很多。

信用卡透支已经是个乏善可沉的话题了。

目前中国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网贷,无论是BAT还是td,只要你能想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不在经营网贷。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征信的完善,让个人贷款有了肥沃的土壤。

现在你随便打开一款APP,就有可能跳出一个低息贷款的广告,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你就可以拿到一笔本不属于自己的钱。

而且那些网贷广告还都挺高逼格的,不是大海就是别墅,

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按时还款,等待你的是什么。

去年三月。一名理工硕士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己25岁年轻的生命,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当他再也无法坚持时,催债者不断以暴力相逼,最终压到了罗正宇最后一根神经,相信罗正宇的事情不是个案。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上借过钱,这些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

固然不少人是为了生意周转,可是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坠入商家编织的幻境中,那些欲壑难填的借款者当然有自己的责任,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诱处世未深的消费者,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最后希望你能成为漏网之鱼。

我的父亲一支钢笔曾用了八年,前前后后修了五次。放到现在,这事儿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整个体系都不再支持你这么做了,你甚至已经找不到能修钢笔的人了。

节俭——我们曾经歌颂的美德已经不合时宜。似乎整个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需要不停的消费来支撑经济体的发展。

但是我们变富裕了吗?

好像是这样。

但是从数据上看,中国35岁以下的人近六成没有存款,所以如果你殷实富裕,大可将这篇文章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你若多消费一点就再好不过了。

因为你是这个经济体的主力军,倘若你是那六成中的一员,那么在消费主义的暗网下,你就是在裸奔,我只能祝福你在网口收紧之前能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nshangmeitousu@homevips.uu.me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2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