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日上竿头,午时三刻临近,十八名解衣就刑的死刑犯即将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一名死刑犯已经做好被斩头的准备,但一个特殊人物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他就是陈洪范。彼时的陈洪范为延绥参将,他无意间瞥到其中一位死刑犯的脸,观其状貌奇异,于是向总兵为犯人求情。结果名为张献忠的犯人被重打一百军棍

日上竿头,午时三刻临近,十八名解衣就刑的死刑犯即将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一名死刑犯已经做好被斩头的准备,但一个特殊人物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他就是陈洪范。

彼时的陈洪范为延绥参将,他无意间瞥到其中一位死刑犯的脸,观其状貌奇异,于是向总兵为犯人求情。

结果名为张献忠的犯人被重打一百军棍后逃过一死,其余十七名犯人含恨而终。

逃过一死的张献忠流落乡间,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后来的农民战争中,张献忠于乱世中崛起,建立大西农民政权,自称大西王,跻身统治者行列,成功实现逆袭。

然而张献忠在正史里却留下了骂名,史书《明史》载张献忠“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直言其嗜杀。

那么,张献忠到底有多残暴?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即将被砍头的犯人

一切还需从明末农民起义谈起。

民不聊生,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明初,“草根”皇帝朱元璋推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他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为明朝的成长与繁荣夯实了根基。

数百年岁月倏忽而过,经历了繁盛的明朝,渐渐走向末路。晚明时期,贵族阶级已经忘却了初心,政府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百姓苦不堪言。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起义队伍与官兵对抗

陕西地区经受着更严重的打击,当地荒旱连年,蝗灾肆虐,粮食歉收,又因延绥边兵饷银不及时发放,驿卒因遭遇裁减而丢失饭碗,饥民、驿卒等人群,成为高举起义大旗的重要人群。

天启七年(1627年),平民王二领导饥民队伍发动起义运动,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作为明朝的亡国帝王,崇祯帝最终在起义里走向灭亡。

实际上,当明朝政权交给明思宗朱由检手上时,明朝已成强弩之末,宦官专权等因素蚕食着明朝的统治。朱由检为挽救危局,铲除乱政的阉党魏忠贤的党羽,整顿朝纲,以期巩固政权。

阉党乱政是影响明末政局的因素之一,专擅朝政的阉党里,魏忠贤是令朝政混乱的典例。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的权宦,在万历年间入宫,先是巴结上太监魏朝,后又与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私通,一步步寻求向上的台阶,以期飞黄腾达。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魏忠贤画像

因为客氏的缘故,魏忠贤破例进入司礼监,他善于阿谀奉承,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客氏、魏忠贤在朝中拉拢党羽,司礼监王体乾、李永贞等人成为他们的羽翼。

朝臣不满魏忠贤专权擅政,曾上言评说魏忠贤的所作所为,但自己却被罢免,例如史书《明史》所载:“给事中惠世扬、尚书王纪论沈纮交通客、魏,俱被谴去”。

朱由校统治期间,魏忠贤与客氏权势滔天,到朱由检即位时,朱由检有意铲除阉党,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积极布局,通过铲除魏忠贤羽翼的方式孤立魏忠贤。

天启七年(1627年),深知魏忠贤罪恶的朱由检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听闻魏忠贤在发放途中仍豢养亡命徒的朱由检,下令逮捕魏忠贤,将其押回北京审判。

自知难逃一死的魏忠贤最终亲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客氏也被鞭笞至死,朱由检就此铲除了阉党之祸。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客氏画像

但明朝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旱灾影响着民生,尤其是陕西地区,旱灾不断,百姓为此流离失所。

疫情也是为民众带去苦难的因素,崇祯年间,瘟疫大行,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名府受瘟疫、蝗灾等因素影响,“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旱灾、瘟疫等直接对民众生活造成重重压力,民众起义浪潮此起彼伏,陕北农民王二揭开农民起义序幕后,陕北巡抚恐遭朝廷惩罚,选择隐而不报,起义队伍乘机发展壮大。

铤而走险的农民们揭竿而起,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渐渐显露锋芒,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逃过一死,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

天启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荡起微澜。出生在陕西省的张献忠,亲历了陕西的旱灾,在发起暴动之前,他曾经在延安府任职,被革职之后来到延绥镇从军,后因犯法当斩。

按照史书《平寇志》的记载,一同犯法的十八名兵士已经解衣就刑,明朝主将陈洪范为他们求情,总兵王威不肯,陈洪范看到张献忠后惊讶于他的奇伟样貌,于是让步称:“若必不可原,请特贳此儿”,王威应允,张献忠被重打一百军棍后免去一死。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四处征战的起义队伍发展壮大,形成动摇明朝统治的一股力量

彼时的陕西境内,蝗灾、旱灾影响作物收成,民众艰难度日,饿殍遍野。

为挣扎求生,他们铤而走险,以起义的形式反对明末腐朽统治,对明朝统治失望的农民纷纷响应,组建起义队伍。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组织了起义队伍,自号“八大王”,在王嘉胤领导的起义军中自领一军。同时期高迎祥已经组织了起义队伍,李自成为高迎祥部下的一员。

在风起云涌的明末局势中,张献忠因为勇猛果敢,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带领流民队伍在陕西、山西等地作战,其队伍也渐渐发展壮大。

王嘉胤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早期首领,闯王高迎祥都曾在其麾下,但王嘉胤在1631年被奸细杀害,部下的统治落入王自用等人手中。

王嘉胤死后,张献忠依然作战英勇,他转战多地,破河南、江北诸县,还焚烧皇陵,气势汹汹。然而明朝并未放弃对起义军的压制,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遇到伏击被俘,后来被处死,起义军队伍再度遭受重创。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闯王高迎祥

起义军内部并不团结,一些队伍各自为战,削弱了起义军的凝聚力,在高迎祥被处死后,一些起义军选择归顺朝廷,例如起义军首领之一刘国能。

刘国能等起义领袖对朝廷的归附,给张献忠等人带去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张献忠在战争中受伤,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决定接受朝廷的“招抚”。

实际上,张献忠并没有完全放弃推翻明朝统治的事业,他乘机休整队伍、招兵买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时间来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再度举起义旗,反叛明朝,为消灭叛军,明朝对农民军进行了围歼,张献忠与明军进行对抗,有意粉碎明朝对农民军的围剿计划。

1640年初,张献忠率军与镇压农民军的将领左良玉作战,被左良玉击败后率兵进入四川,前往四川的过程中又遭到左良玉等人的进攻,伤亡惨重。为脱困,张献忠派人携重宝向左良玉陈说利弊。

张献忠利用左良玉与其他将士的矛盾,指出正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朝廷才任用左良玉,如果自己死去,左良玉同样命不久矣。趁左良玉斗志松懈时,张献忠成功获得进入四川的良机。

明朝面临的对手不仅是农民起义军,明朝末年,东北的清军伺机而动,明朝两线作战,需要在东北方面抗击清军,在西部镇压起义军队伍,军队承受着重压。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杨嗣昌画像

针对张献忠等人领导的起义部队,明朝计划采用围剿的策略歼灭起义军,深受崇祯帝信任的将领杨嗣昌,便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策略,试图镇压起义军。

此外针对清军的威胁,杨嗣昌提议对清议和,以便获得更好的环境缓解明朝的内外压力。然而杨嗣昌的计划没能收获良好的发展,清军的入塞,打乱了杨嗣昌与清军的和谈计划,杨嗣昌围剿起义军的计划也出现了阻碍。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杨嗣昌部下在夔州府被打败,杨嗣昌率军前往重庆围剿起义军,张献忠在四川流窜,牵制住了杨嗣昌的队伍,杨嗣昌疲于奔命。

眼看围剿不得,杨嗣昌又试图通过招抚达成既定计划,他计划用高额赏银引导起义军反戈,以期斩杀起义军头领张献忠,但此计也并未奏效。久攻不下的杨嗣昌愈发忧愤,最终含恨而死,杨嗣昌的死意味着明朝围剿起义军的计划宣告破产。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后人为杨嗣昌立下的墓碑

与朝廷对抗取得节节胜利的张献忠,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攻湖北,攻克襄阳等明朝军事重镇,在湖北自称“大西王”,建立大西农民政权。

在攻陷明朝城池后,张献忠搜刮当地财富,不断增长军队实力。为了将来的发展,1644年,张献忠再度率军进入了四川,同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以成都为西京。

在多年的征战中,张献忠带领部下数十万农民军与明军鏖战,多次进出四川,他以恐怖手段震慑百姓,肆意屠戮,在历史上留下了“嗜杀”的骂名。

嗜杀残暴,古籍上的张献忠恶行累累

1644年,张献忠率领部下再度进入四川,在四川居住的傅迪吉用《五马先生纪年》一书,写下了张献忠在四川的暴行。

“五马先生”是傅迪吉的别号,傅迪吉生于明末,在张献忠起义军1644年攻入四川时,傅迪吉年仅十八岁,作为简州乡下人,他见证了张献忠军队在简州一带的活动。

当年七月,张献忠大军攻入重庆府,攻入城中的大西军遭遇了士绅百姓的反抗,张献忠用屠杀的方式发泄怒火,震慑城中奋起反抗的人群。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对城中百姓残忍屠杀的士兵

起义军进攻简州州衙时,城中大乱,傅迪吉为躲过起义军部队,选择藏在茅草堆中,但却被起义军寻出,遭到逮捕,与众人一同被押送到北门,当夜起义军便开始了屠杀。

《五马先生纪年》有载:“只闻刀剑响,方知是开刀也……所杀不过二十余人”,但次日起义军的屠杀数量有所提升,导致尸满大坝,直至“无人可杀,住刀”。

从傅迪吉的经历中能够看到,张献忠的起义军的确残暴嗜杀,为何张献忠要屠戮蜀地呢?清代彭遵泗纂写的杂史《蜀碧》,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张献忠入蜀的事情。

《蜀碧》记载:“以是积怨士子,迁戮于蜀”,认为张献忠是为了报私仇而迁怒于蜀民,给四川人民带去了灭顶之灾。

张献忠屠杀四川民众不仅见于杂史等古籍,还在正史中出现,史书《明史》就记载了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的情况,称其“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在史册上给后人留下了张献忠嗜杀残暴的历史记忆。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嗜杀的张献忠

张献忠的嗜杀针对了不同的群体,他不仅屠杀民众,还虐杀下属,杀人还杀出了花样,例如“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天杀”,獒嗅闻到的下属会被斩杀,这种屠杀方式被叫作“天杀”。

张献忠还屠戮读书人,他借开科取士之名,让读书人奔赴成都赶考,当学子们来到成都后,张献忠却将他们全部杀害,四川读书人因此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

原来所谓的开科取士,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图谋,这些渴望入仕的读书人,就这样受了蒙骗,惨死在张献忠的刀下。

张献忠的嗜杀残暴的形象,甚至给外国牧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耶稣会会士利类思和安文思在明末前来活动,曾在张献忠起义军中供职(另有一说为二人被执),他们写了《圣教入川记》一书。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古代文献《圣教入川记》

针对张献忠的嗜杀行为,书中有言:“亲见献忠震怒,七窍生烟,或令绞死、斩决、凌迟碎剐,种种虐刑,令人寒心”,利类思和安文思两位牧师认为张献忠有“疯病”,直言其“疯病忽作,故发剿洗成都之令”。

两位牧师目睹了张献忠部队对城内百姓的屠杀,被拘的无数百姓,在看到张献忠到来后伏地痛哭,悲声求饶,但献忠“禽兽不如,不独无哀怜之意,反而厉声痛骂百姓私通敌人”。

而所谓的百姓私通敌人,实际上是张献忠设计的圈套,他暗自毒谋,通知各军营剿洗百姓,诡言百姓暗通敌人,为屠戮百姓制造借口,而屠杀百姓之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在古籍的记载里,张献忠屠戮百姓、官员、书生,不仅杀人的数量众多,还有不同的杀害手段,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蜀碧》曾载:“军营所在,积掌如山”,利类思和安文思还总结了张献忠杀人的种种非刑:“或命死于刀下;或令鞭死;或将头皮揭去;或凌迟碎剐”。

经过这些古籍的描述,张献忠的残暴形象深入人心,他仿佛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在乱世中崛起,当他位高权重时,成为杀人如麻的刽子手。

但是关于张献忠,存在着众多议论,在官方史料、文人著述中,张献忠被描绘成嗜杀的形象,但关于他嗜杀的细节,其实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之处。

史书记载,存在着夸大之处

正史《明史》对张献忠的屠杀提供了“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的统计,但是明末四川人口却只有三百万左右,故而“六万万”的数字与四川人口相互矛盾,在数字上存在着夸大之处。

一般看来,“六万万”的数字是指“六亿”,然而我国人口直至清末,人口才达到“四万万”,史书中关于张献忠屠杀数字的记载,也许存在错误,导致数字失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表明,张献忠部队确实有过屠杀行动,但屠杀的数字可能并非史书所载那么多,他所谓农民起义领袖,以残忍的手段屠戮百姓、下属等,公然失信于天下,显露出野蛮的兽性。

但在一些古籍的描写中,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并非逢人便杀,也不是杀得鸡犬不留。以傅迪吉本人的遭遇为例,傅迪吉在《五马先生纪年》里讲述自己被押送的经历,起义军在押送众人时,傅迪吉也在其中。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傅迪吉的存活,能够证明张献忠起义军并非逢人便杀

傅迪吉见证了起义军的屠杀暴行,但傅迪吉并未被屠杀,如果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逢人便杀,便不会存在傅迪吉这样的幸存者,因此傅迪吉的遭遇,反倒成为张献忠起义军没有肆意滥杀的佐证。

至于描绘张献忠部下罪行的《蜀碧》一书,有以张献忠部下的罪行衬托忠臣义士高尚品行的作用,《蜀碧》的作者为彭遵泗。

彭遵泗是清代学者,诗人,自幼聪颖好学,在其成长过程中博览群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参与四川乡试中解元,后来在1737年中进士,进入清朝做官。

关于《蜀碧》,古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有载:“是书纪蜀乱始末及一时死节士女”,作者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没有相对客观地描述农民起义,是用农民起义军风俗之恶,衬托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

因此《蜀碧》对张献忠残暴行径的记载,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反映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曾经做过的暴行,但受立场影响,仇视农民起义的观点有失偏颇,可能会存在夸大罪恶之处。

总的来看,各种古籍的记载,为张献忠留下了残暴的烙印,成为后人对张献忠的一种普遍印象。张献忠嗜杀的形象之外,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藏宝之谜。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长沙府天启元年金锭

自清代开始,张献忠埋藏珍宝的传说便不绝于书,《明史》记载,张献忠占领成都之后,将宝物埋藏在成都锦江中,“涸而阙之,深数丈”,他埋藏的金宝亿万计。

《明史》之外,文人著述中也曾提到了张献忠藏宝的传说,例如文人欧阳直亲历四川战乱,目睹张献忠攻蜀,他将自己的经历写入遗书《欧阳氏遗书》中,该书又称《蜀警录》或《蜀乱》。

按照《蜀警录》的记载,张献忠“金银山积,收齐装以木鞘箱笼,载以数十巨舰”,张献忠命令舰队将宝物押赴至彭山江口埋沉。

古籍对张献忠埋藏宝物的记载,不仅记录了张献忠积累宝物、埋藏宝物的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追寻宝物的好奇心。经过后人的发掘,如今彭山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发掘了张献忠的埋藏的宝物。

后世发掘出的江口沉银遗址,证明张献忠在历史上确实进行过埋藏珍宝的行动,后人挖掘出的金册、银锭等宝物,为研究张献忠沉银一事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明末边陲小县令txt下载(明末边陲小县令顶点小说)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

可惜的是,关于张献忠嗜杀的真相,却难以通过实物获得真相。不同立场的史书对张献忠嗜杀的描写存在差异,很多文学著述的观点迎合史书《明史》的记载,例如《蜀碧》等书,均描绘出张献忠嗜杀、残暴的品性。

在史书的引导下,张献忠嗜杀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从古籍的记载中,仍能找到记载与史实相悖的印痕,例如张献忠的屠戮数字“六万万”,有夸大屠戮数字之嫌。

张献忠所处的年代,战乱频仍,明代残余势力、起义军、地主武装等力量互相攻伐,抢夺地盘,导致土地荒芜,尸横遍野,战争、饥荒等因素使得四川人口锐减。

多种因素导致蜀人人口锐减,但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却很大程度上被安置在了张献忠头上,这位风云人物承担了屠蜀的骂名。如今,张献忠屠蜀的真相已经跟随历史一同被时间掩埋,他究竟屠杀多少人已经不得而知,需要更多确切资料提供依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nshangmeitousu@homevips.uu.me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1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