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网贷不上征信记录,2022年哪些网贷不上征信
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安分的人,从来不干出格的事,把信誉看得很重。以前在网上看到老赖,看到逾期的新闻,就在想,我肯定不会成为这样的人,可是在几年的以贷养贷之后,所有问题在这几天爆发了,我终于活成了那个最讨厌的自己。已经记不得这种状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是模糊地记得在工作的前三年,我手里还是有现金的,我还会买一些基金和理财,每天看着有几块钱的收益还是很满足的。当初计划1
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安分的人,从来不干出格的事,把信誉看得很重。以前在网上看到老赖,看到逾期的新闻,就在想,我肯定不会成为这样的人,可是在几年的以贷养贷之后,所有问题在这几天爆发了,我终于活成了那个最讨厌的自己。
已经记不得这种状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是模糊地记得在工作的前三年,我手里还是有现金的,我还会买一些基金和理财,每天看着有几块钱的收益还是很满足的。当初计划18年结婚,所以17年开始看房子和车,市区和省会的房子买不起,所以只能看看小县城的,即便如此,手里的钱离车贷加房贷的首付还差了五六万。
我不是太喜欢欠人情,所以很少向亲戚朋友借钱,但是这一次,我问了几个同学,但是因为工作时间都不长,差不多借出来四万块钱,就在我还为缺的一两万想办法时,无意间看到支付宝借呗有一万五的额度,日利率万五,感觉也不是太贵,那两年什么714,砍头贷,裸条,风头正盛,感觉支付宝已经算良心的了,但是付完首付,手里已经没什么钱了,就顺便把微信微粒贷的三千五百块钱借了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使用支付宝频率的增加,借呗和花呗的额度涨到了五六万,那时候,就有一种感觉,遇到需要钱的事情也不慌,感觉借呗里的额度就像自己的存款一样。19年我妈椎间盘突出已经很严重了,走路都成问题,需要动手术,没报销之前,费用大概17万,虽然后期会报销,但是得先把费用交了,但是手里根本没有钱,支付宝这几万额度还差的很远。
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就看看有什么平台还能用,下载了百度,招联,发现百度里面额度和支付宝差不多,招联有一万的额度,把这三家的钱都借了出来,剩余的医药费,用信用卡支付,终于把钱凑齐了,我妈出院之后,报销完之后花了六万多,到那时候这些网贷加起来大概欠了八九万的样子。
自从有了信用卡,网贷之后,钱都变成了一个数字,平时赚多少花多少,从来没算过,具体欠了多少钱我也没注意过。转折发生在2020年,那一年年初有了小孩,那一年年初疫情正盛,各种花费很多,小孩子生病住院几次又花了两万,那两个月收入很少,但是各种贷款要还,我仔细算了一下,各种网贷加信用卡欠款已经达到了二十万,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却是事实。
20年三月份,回公司上班,公司说资金紧张所以解散了,公司说没钱了,所以象征性的每人给了一点遣散费,各种钱要还,还失业了,那种感觉很难受,只能每天算着还款日,在各个网贷之间周转,努力的活着。后来,实在顶不住了,那些平时不碰得像360,苏宁之类的也借了出来,再后来网商贷和百度的额度又上涨了,支付宝加起来有二十多万的额度,百度有16万,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一年,几乎每天都是还款日。
可能是自己的授信额度越来越高,也可能自己征信太烂,去年的时候,网商贷额度从16万额度降到了10万,百度从16万降到了8万,我有点慌,因为这些额度基本上都借出来用于各个平台之间的周转,但是还在想尽一切办法死扛,每月发的工资根本覆盖不了消费和利息,也不知道到底欠了多少钱,总是告诉自己,只要能周转过来,就有希望。
但是这些话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自从被降额度之后越来越难借到钱了,而且原来的平台利息也越来越高了,从原来的万三涨到了现在万6.67,卡着年化百分之二十四的点。后来把能接得相对正规的平台都借出来了,像中原消费金融,小米金融。
从今年开始,好几个平台只让还不让借了,但是我想只要支付宝还让用就还能缓解一下,但是上周,我发现网商贷和借呗额度都被关掉了,我瞬间头皮发麻,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今天是网商贷这一期的最后还款日,我已经没有任何钱能够还了。前几天我算了一下,各种网贷加上信用卡欠了有八十多万,想想这几年利息也还了二三十万了。自己还在努力地以贷养贷,想着不逾期,不上征信,但是,在这些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尊严,征信,已经一文不值了。
我现在有点后悔,应该早点停下来的,不应该以贷养贷,长痛不如短痛的,但是自己执迷不悟,雪球越来越大,直到崩溃的时候,才想明白,世上哪有那么多雪中送炭,更多的只是釜底抽薪罢了。
接下来各个平台可能都要逾期了,只能努力先把那些金额小的还掉,把影响降到最低吧。
直到今天我还在做着最后一丝努力,和支付宝客服打电话,希望能协商还款,客服只是冷冷地读了一遍他们的政策,说最多延期一个月,还要还利息和罚息,这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罢了,放弃挣扎,接受要来的一切暴风雨吧。自己担心的那些东西,终究都会变成现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7387.html